编者按今年7月,我们曾集中报道了邯钢等五个国有企业的典型经验,在广大国有企业和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增强干部群众的信心,促进国有企业加快改革与脱困的步伐,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三年目标的实现,从今天起,本报再向读者介绍五家国有企业的典型经验,他们是:镇海炼化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广电(集团)有限公司、贵州电力公司、山西南风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里刊出的是本报记者采写的镇海炼化经验报道的第一篇。其他报道将陆续刊出。
中国即将加入WTO,中国企业面临严峻挑战。
“作为我国石化业中较早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之一,我们公司对如何做到与国际接轨,提高在国际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竞争力这一问题,一直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加入WTO后中国石化产品市场将更开放,竞争将更激烈,我们对此早有准备。”镇海炼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孙伟君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位于杭州湾畔的镇海炼化的前身是始建于1975年的浙江炼油厂。八十年代后期,国内原油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镇海炼化不等靠要,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国际原油市场,在国内炼油企业中率先开展进口原油加工。特别是1992年该公司争取到进出口外贸经营权后,他们更是如鱼得水,开展进口原油一般贸易和进料加工,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为企业求得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近几年来,公司80%的原油来自国际市场,公司进出口总额居行业首位。
镇海炼化在利用国际市场求生存的同时,还利用国际市场求发展。1994年,镇海炼化成为我国炼油企业中第一个在香港发行H股的整体上市公司,他们由此筹得资金14.28亿港元,使700万吨/年炼油装置的改扩建工程得以上马,从而形成了800万吨/年原油加工能力。1996年,该公司又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了2亿美元的可转换债券,解决了扩建800万吨/年炼油工程的外汇需求。
一方面是瞬息万变的国际原油市场,由于原油成本占到总成本的80%以上,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卖汽油不如卖酱油”;另一方面是规范化的国际资本市场,你时刻都能感到股东们监督的目光。通过与国际资源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接轨,镇海炼化成了中国石化行业中国际化、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企业之一,而激烈的国际竞争更使公司从运营方式到人的观念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1998年和1999年是镇海炼化历史上最困难的两年。从去年年初开始,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市场上原油和成品油价格持续低迷,同时诱发了大量油品走私,国内成品油市场受到严重冲击,石化行业在上半年连续5个月亏损。而从今年3月份开始,由于欧佩克限产等原因,国际原油价格又开始飙升,创九年来最高价位,以进口原油为主的一些石化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亚太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炼油厂纷纷减量,有的甚至倒闭。
同在一个市场,同是靠油吃饭,敢与国际大公司论伯仲、比高低的决心就要在危机关头体现。公司董事长张家仁经常说:“别人趴下时,我们要站得住,别人站起来时,我们要跑起来。”围绕着如何降低成本、开拓市场,镇海炼化这艘“航空母舰”开始了全方位的灵活运转。
快速决策体系迅速形成。为了更好掌握市场变化情况,从去年2月份开始,公司一改以往每旬一次的惯例,每天上午召开生产经营财务碰头会,以求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此会一开半年,没有一天中断过。
原油采购上,每天24小时密切注视纽约、伦敦、新加坡三大国际石油市场的变化,及时抓住机遇,进口低价原油。
作为复杂程度最高的亚洲炼油厂之一,镇海炼化已经加工过的原油多达70种,所拥有的800万吨/年常减压、300万吨/年催化裂化等都是国内单套规模最大、技术较为先进的装置,这使得他们能节约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并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迅速灵活地调整产品结构。去年上半年,他们少生产汽、柴油,多生产销路较好的四苯、液化气;下半年,柴油市场好转,他们又及时对部分装置进行改造,努力增产柴油,全年柴油总产量达到226.3万吨,居全国第一。进入今年三季度,汽油日趋旺销,沿海城市汽油告急,他们就努力增产汽油,满足了市场需求。
管理上以节能降耗、挖潜增效为中心,努力降低生产装置能耗和加工损失率。经过努力,去年,在炼油700万吨/年改造工程投产后,折旧增加使炼油单位加工费上升8.25元,水资源费上升使炼油单位加工费上升1.42元,而全年炼油单位加工费反而比上年下降6.58元。尿素单位成本也比上年减少了36元,相当于减少成本,提高效益7000万元以上。今年以来,原油价格一路上涨,他们继续向管理要效益,在公司内广泛开展“人人为企业节约千元万元”活动,上半年,财务费用、销售费用、可控管理费用比去年同期又有较大幅度减少。
努力推进产品升级换代。今年1月1日开始,实现汽油全面无铅化,提前半年实现石化集团公司的要求,今年6月份又成功开发出97号无铅汽油,并能生产低硫的清洁柴油,产品符合国际基本的环保标准,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能力。他们还与石化集团公司下属科研单位合作,开发生产出符合石化集团公司1号标准的高等级道路沥青,质量超过了国外进口道路沥青,并实现批量稳定生产。10月份,他们签约向国内高速公路建设单位提供2000吨高等级道路沥青,正式打入了一直被进口沥青所占领的国内高速公路市场。
企业的效益最终由销售来实现。镇海炼化除严格执行国家的配置计划,抓好柴油、汽油、煤油、尿素等大宗产品的销售外,对属于自销的液化气、四苯等产品,采取灵活的销售策略,努力稳定并扩大市场份额,成为地区的“领头羊”。在产品出口上,坚持专人跟踪国际市场价格变化,捕捉有利时机,努力使产品卖个好价。其生产的无铅汽油和航空煤油作为我国的商用燃料首次进入了北美市场,汽油和柴油也进入了东南亚新市场。1998年7月,镇海炼化与相距不远,设在宁波北仑港的一家外国石化大企业的液化气销售公司的“交锋”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利用自己成本低、产量稳定,而对方从外进口不确定因素多等原因,镇海炼化以进口液化气到岸价作为自己的定价依据,并根据进口产品到岸时间灵活调整价格,甚至一天之内调价三次,有效地顶住了进口液化气的冲击,今年11月份,进口商转而向镇海炼化寻求合作,从而牢牢地把握住了市场。据有关人士分析,加入WTO以后,由于直接办厂成本过大,外国石化大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最有效的办法是控制和建立销售渠道,与我们展开品牌竞争。“通过几年来与进口产品的市场竞争,为我们在将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增添了一份经验和信心。”镇海炼化经贸处处长唐乾定说。
正是由于将目标始终定位于国际竞争,镇海炼化在环境不利的情况下依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98年实现利润6.52亿元,出口创汇1.42亿元,1999年上半年实现利润4.19亿元,均居行业前列,公司利润在中石化集团公司总利润的份额由1997年12%上升到了1998年的近20%;至1999年10月底,公司总资产为114亿元,其中国有控股的净资产额为50亿元,是上市前的3倍多,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到今年年底,公司800万吨改扩建工程第一期工程竣工后,公司的年炼油能力已达到1200万吨,其规模进入了世界炼油百强。某著名国际评估机构对1998年度亚太/印度洋71个燃料型炼厂评估结果显示:总计18个项目中,镇海炼化有9个项目位于优秀,4项良好;每桶油的现金盈余高于美国炼厂。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孙伟君总经理自信地说:“从利用和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发展历程来看,镇海炼化已具备了一定的运作于国内外两个市场的经验和能力,但是与国际石化大公司相比,镇海炼化在装置规模、产品档次、劳动生产率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加入WTO,我们作为沿海企业,将受到国外大公司和进口产品的正面冲击。但我们有国家的政策支持,有石化集团公司的正确领导,我们有信心顶住冲击,而且加入WTO以后,我们的天地将更为广阔,可以更多地利用价格相对低廉的国际原油资源,我们将在与国外石化大企业的竞争中不断地发展和壮大。”